金秋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19.6万余亩稻谷在层叠田垄间渐次泛黄。从低海拔河谷到高海拔山区,青黄交织的色块如同大地调色盘,勾勒出丰收的喜人图景。
近日,广西高校教师、摄影爱好者蓝海洋趁假期来到元阳,入住多依树景区花窝窝二号院,夜晚与友人烧烤畅谈,白天走访哈尼传统村落阿者科,沉浸在元阳的绿水青山中。“工作之余来到元阳梯田,看到绿树、流水、稻田,呼吸清新空气,伴着云雾,能滋养心灵、感受生活美好,在城市生活中得到喘息,这就是我们的诗与远方。”蓝海洋开心地说。
为守护梯田生态、丰富旅游体验,元阳县近年来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让层层梯田既是核心景观,也是可持续生态屏障,梯田里的稻、鱼、鸭及田间果蔬等,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美味。政府鼓励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销售生态农副产品与手工艺品,让村民“守着梯田奔小康”,打开致富新路。
“哈尼梯田风景太美了,第一次来就被深深吸引。这里的蔬菜绿油油的,特色菜肴很合口味,既饱了眼福也满足了口腹之欲,特别开心!希望几年后再来,这里风景依旧,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对元阳的旅游体验,山西游客贾女士赞不绝口。
夜幕下的哈尼小镇山野餐厅里,游客们吃着烧烤,与村民一起快乐地唱歌跳舞。餐厅主理人、哈尼族本地人马花妹介绍,小店集吃住娱于一体,主打哈尼风味美食,还有咖啡和下午茶,“院子里能办小型篝火晚会,不定期有村民来表演原生态民族歌舞,很受游客欢迎。”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供给,元阳县推出多款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大批学校师生假期研学。在哈尼小镇一眼千年梯田旅拍工作室,游客选购民族服饰,在绿水青山间拍摄旅拍,记录梯田美景与孩子成长。摄影师用镜头定格美好,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民族文化的生动表达。“趁假期带孩子来这里游玩,品尝美食、欣赏风景、记录生活,把梯田的绿水青山永远留在孩子的成长记忆里。”游客吴颖松说。
持续火热的生态旅游,离不开元阳县扎实的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当地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属地为主、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方案,明确运维责任主体,建立资金保障与监督管理机制,形成“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专人看护”的运维体系,梯田核心区82个自然村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100%。
红河州生态环境局元阳分局副局长钱松表示,元阳县立足山水相依、林田交错的生态本底,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山林焕发生机、河湖重归清澈、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提升、河流水质不断改善。
自2013年申遗成功以来,元阳县建立健全哈尼梯田长效保护利用机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资31.99亿元,实施田园综合体、传统民居修缮、哈尼梯田生态修复、哈尼梯田数字监管平台等项目,修缮沟渠164.5公里、修复梯田5035亩。从去年起,州县财政共同安排生态奖补资金,对遗产区哈尼梯田按每年每亩200元给予生态补助,安排赶沟人180名、按每人每月800元给予补助,推动遗产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元阳县围绕生态系统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农耕文化传承、群众增收做文章,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双推进、双促进,全力守住哈林梯田森林、水系、梯田、村寨‘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忠亮表示,元阳的实践是“两山”理念在云岭大地的生动实践,守护了千年梯田的生态奇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承载乡愁、通向富裕的“诗与远方”,让诗意栖居与美好生活长久延续。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邓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