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开远,15.4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万家冷暖。
近年来,开远通过园区企业吸纳农户就业、打造“零工驿站”等多元举措,将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盘活各类场地资源,全方位拓展灵活就业空间,助力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在羊街乡,很多当地群众走出“田间地头”,走进“花卉大棚”,成了与花为伴的产业工人。
在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开远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鲜花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着收花。
采摘鲜花、套袋包装、种下新苗,大家分工有序,动作娴熟。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白雪莲五年前成为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从最初的“种花小白”,成长为如今能独立负责采摘调度的“技术骨干”,每月稳定的收入不仅改善了家庭生活,更让她找到了人生价值。
像白雪莲这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户,在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还有3000多人。
据介绍,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根据不同村民的技能和需求,提供了生产、包装、配发等多个岗位,极大地缓解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压力。同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定期开展花卉种植、养护、包装等技能培训,让农民从“会种地”转变为“懂技术”的产业工人。
如今,产业园内的鲜花年产量达4亿枝,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不仅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更搭建起农民稳定增收的坚实平台。
在小龙潭镇新龙社区的豆腐皮加工“零工驿站”里。身患三级残疾的普艳梅正熟练地分拣着豆腐皮,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她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个月能有稳定收入,日子有盼头了。
2024年,小龙潭镇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在新龙社区建成以豆腐皮加工为主的“零工驿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模式,为辖区居民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量身打造就业平台,让像普艳梅这样的特殊群体不再被就业市场“边缘化”。
为进一步拓展灵活就业空间,从全方位、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市人社局针对全市务工人员“临时、零散、灵活”的特点,探索“乡镇(街道)主体+企业入驻+社区服务”的就业服务机制,按照“群众需求在哪里,驿站就建在哪里”的原则,盘活村组活动场所、社区闲置房屋等各类型场地,在居民住宅集聚区大力打造“零工驿站”,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工岗位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灵活就业,真正做到照顾家庭和就业增收“两不误”。
目前,开远市已建成家门口务工车间56个(其中零工驿站14个、就业帮扶车间26个、见习基地16个),全市本土劳动力在市内就地就近就业15.4万人,占城乡就业人数的89%,2个社区获得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荣誉。
不断推进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
服务好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这份“家门口的幸福”
开远给你!(张兴 国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