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路从“狭窄泥巴路”到“宽阔水泥路”,街头巷尾排水沟从“臭烘烘”到“干干净净”,道路边停车隐患从“提心吊胆”到“踏实放心”……近年来,这些民生难题的破解都指向同一把“钥匙”——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人大常委会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
“乐白道、灵泉2个街道是开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可街道人大工作权限范围缺乏明确具体的界定,工作尺度不好把握。”开远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李海龙的感慨,道出了曾经的困境:更多民情在街道萌发,更多诉求向街道汇聚,但街道无本级人大代表、缺少直接对接民意的平台,民主决策、监督的触角难以触及治理末梢。
2024年6月,《开远市人大常委会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试行)》审议通过,临江社区、朝阳社区、星光社区、灵云村委会成为第一批制度“试验田”,45名街道群众议事代表深度参与经济发展、民生实事决策、管理与监督。
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每季度一次的议事会成为基层治理“诸葛亮会”,收集社情民意按事权“分级配送”:街道能解决的限时办结,需市级统筹的快速上报,全程闭环机制让诉求从“纸上”落到“地上”。同时,建设1个市级代表之家、8个代表工作站、45个村(社区)代表联络室,再加上村级社情民意收集点,让民主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以前走访一天摸不清的情况,现在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半天就能说透。”乐白道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露的话道出制度“提效”密码:平时走访工作量减少40%,问题解决效率提升60%。
效率的背后是一套“既给压力也给动力”的履职管理机制。对履职效能不佳的街道群众议事代表给予提醒或劝辞;对表现较好的优先安排参加代表学习、考察、培训等活动。
“肩上有担子,干着才有劲。”乐白道街道旧寨社区街道群众议事代表伍青青说。
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卧龙邑村村民现在见了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卧龙邑村村民小组副组长吕芳总会主动拉着她念叨发现的问题;灵泉街道星光社区的赵梅林以前总抱怨“物业不管事”,如今会特意记下楼道灯坏了、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定期反馈给街道群众议事代表。
乐白道街道仁者村委会卧龙邑村的菜农罗忠至今记得,曾经收菜季村口道路堵得“能急出火”,650余名村民看着蔬菜运不出去,吕芳把村民的心声带到乐白道街道群众议事代表活动现场。
没有会场的拘谨,议事代表们在夏日卧龙邑村的足球场上围着问题“七嘴八舌”:“拆2米挡墙”“移栽电线杆”“绿化带退1米”……组合方案一出,街道干部当场确定,迅速组织施工队进场。
如今,拓宽的道路能容纳两辆农用车并行,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收菜堵”犯愁。议事代表又提出在足球场旁建党群活动室、水塘边修健康步道,让卧龙邑这个蔬菜大村向“农文旅融合”转型等有效方案。
这样热气腾腾的议事场景从群众关心的老旧小区怎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道路如何提升改造、防洪沟何时修建等“头顶事”到“脚边事”,在街道群众议事代表们的推动下接连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召开街道群众议事代表会8场次,收集意见建议30件,有效解决26件,群众满意率100%
如今,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已成为开远市“基层治理经验”之一。从田间地头道路拓宽到街头巷尾排水沟加盖,创新实践让群众的声音直抵治理核心,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从理念变为现实,培育出“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治理生态,民主落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里,不仅激活基层民主“一池春水”,更结出惠及民生的“幸福果”。
开远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邱美华 李雪琼
云报全媒体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