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镇,哈尼梯田稻谷摇曳,村寨炊烟袅袅。走进阿撒村的烧烤店,阵阵烤鱼香气扑面而来,店主李红娘正忙着招呼客人,旺季时每日超千元的营业额让她脸上满是笑意;龙普村的竹编合作社里,村民们指尖翻飞,一件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在网络直播间里被抢购一空……
这些热闹场景的背后,是甲寅镇以劳务技能培训为抓手,将技能培训与群众需求、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村民从“靠体力吃饭”转向“凭技能增收”,不少群众实现了从农民到工匠、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为全镇经济发展添了活力、聚了人气。
“以前想学厨艺,不知道去哪找老师,现在政府直接把培训班办到了村里,太方便了。”阿撒村村民说起厨艺培训,满是感激。此前,甲寅镇工作人员与驻村队员入户走访时,收集到不少村民想提升厨艺的需求,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很快组织了2期厨艺技能培训班,李红娘正是受益者之一。
这是甲寅镇“订单式”培训的一个缩影。为让培训真正“解渴”,镇里通过“入户走访+院坝协商+线上问卷”多种形式,摸清村民的培训意愿,对照梯田红米、稻鱼鸭综合养殖、八角种植、林下菌菇种植等本土主导产业布局,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形成“群众点单、政府派单、机构接单”的模式。
“大家看,给八角树施肥要离树根30厘米,这样才不会烧根,修剪时要把病枝、弱枝剪掉,留强枝结果……”在甲寅镇的八角种植基地里,农技专家钱秀英正用“田坎话”讲解种植技巧,村民们围在身边,一边听一边记,时不时还上手实操。
甲寅镇坚持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院坝广场,让培训“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理论讲解时,邀请的农技专家、产业带头人、“土专家”把复杂的技术要点简化,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讲清原理;实践操作环节,专家手把手指导,村民从“站着看”变成“动手干”,现场练习八角施肥修剪、水稻病虫害识别、手工面点制作等技能。
截至目前,甲寅镇已开展八角种植技能培训20期、稻鱼鸭综合种养殖培训10期、厨艺技能培训2期。越来越多村民靠着学到的技能,让“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阿撒村村民李红娘参加厨艺培训后,在村口开起烧烤店,凭借一手烤鱼绝活吸引了大量顾客,旺季时每日营业额超千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村里2名妇女就业;龙普村党总支副书记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培训,学会了线上销售技巧,推动村里竹编工艺品销量大增,订单量较以往增长60%,带动200多户农户通过竹编增收;全镇超过50%的妇女参加果蔬分拣培训后,掌握了新技能,每到果蔬成熟季,就能实现季节性转移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
下一步,甲寅镇将继续深化技能赋能,围绕产业升级和新业态发展扩展培训内容,完善就业跟踪与服务机制,让“人人有技能、家家有奔头”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云南网通讯员 通讯员 王政 许冬梅 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