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河县以产改撬动“三大经济”提速增效丨拼经济 促发展
近年来,红河县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推动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通过“9432”产改模式系统推进,构建起“党建引领、技能强基、权益护航”的产改生态,实现产业升级与工人成长同频共振。
产改赋能资源经济提质增效
红河县立足石膏、热区农业等特色资源,以技能提升推动资源高值化利用。星盛建材依托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链联合党支部,组建党员技术攻关组,开展石膏板生产工艺创新培训,自主研发“循环晒场”系统,带动50余名工人掌握节能技术,能耗降低18%,年增产值超 2000万元。红河糖业通过“新型学徒制”培养制糖技术工人80名,推广甘蔗渣综合利用技术,带动3万余名蔗农转型为技能型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提升75%。清洁能源领域,大多科光伏项目开展“光伏+农业”技能培训,200余名工人同时掌握光伏运维与林下种植技术,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增收”双效益。
产改激活园区经济集群动能
红河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改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建立“链上党建+技能实训”模式,由星盛建材牵头,联合6家配套企业组建技能培训联盟,开展焊接、吊装等专项培训,园区技能人才占比从35%提升至60%,生产效率提高25%。园区“产改服务站”联动总工会、职业院校,全年开展BIM技术、智能制造等培训12期,培育“红河工匠”5名,推动2家企业通过省级绿色工厂认证。数字化转型方面,园区企业接入智慧管理平台,85%的一线工人经培训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技能,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
产改助推口岸经济开放发展
红河县已获批省级产业园区,建成石膏、热区水果、生物资源三大产业集聚区,推动石膏制品、柑橘等产品出口,与越南、老挝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发挥全省第二大侨乡优势,与老挝塞塔尼县缔结友好城市,推动企业与泰国正大集团、越南忠孝公司合作,新增3C产品、木炭等进出口业务。发展跨境电商,培育2户企业,交易额达2000万元;支持企业扩建绿色钢管生产线,谋划东南亚海外销售机构,推动高端制造业出口。马帮进出口公司联合工会开展跨境农业技术培训,培养300余名跨境种植能手,在老挝、越南落实2万余亩橡胶、甘蔗基地,形成“境外种植+境内加工”产业链。边贸领域培训跨境电商、报关人才150名,带动牛油果、茶叶等特色产品出口额增长40%,推动口岸经济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通过产改与“三大经济”深度融合,红河县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产业工人平均工资较改革前增长30%。下一步,红河县将深化“9432”产改模式,重点推进园区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三年内培养高技能人才500名,让产改成果持续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为边疆民族地区产改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实践样本。(李娟 瞿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