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锚定“党建强基、生态赋能、产业增效”发展路径,将党组织建设与八角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建强战斗堡垒、创新利益联结、聚合全链动能,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让15万亩八角林既成生态屏障、又变“绿色银行”,产业创产值超2亿元、带动7.67万群众增收,蹚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全县构建“县委统筹+乡镇党委主导+村党支部落实”三级联动体系,整合农科、林草局等多个部门资源,制定八角产业生态化发展方案,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行政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八角种植合作社,党员带头流转土地、改良品种,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以戈奎乡加梅村委会普朵村民小组为例,组织109户农户建成333亩示范基地,党员分片管护,既守护了山林绿意,又实现亩产提升至3360公斤,亩产值突破1万元。
以党组织为纽带,绿春县着力推动“农户+企业+集体”深度绑定,让生态红利惠及各方。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动召开院坝协商会,创新“721”收益分配模式——农户以土地、八角树入股占70%收益、企业管护占20%收益、村集体协调服务占10%收益,带动1.5万户农户成为“生态股东”。
在此基础上,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联农带动机制。极具代表性的大兴镇因地制宜建立“8515”联农带农机制,林地农户获益85%、村集体获益15%,村党支部与企业共建劳务“合作社”,优先吸纳“三类人员”参与八角管护、采摘,年均提供用工岗位2.34万个、发放劳务报酬300万元,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产值增收上,绿春县委还统筹农业、林草系统党员技术骨干,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专家成立服务队,积极探索“八角+中药材”套种模式,党员带头试种白芨、黄精等200亩,预计亩均增收4.5万元,带动5个村寨复制推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产业提质上,当地针对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农户数千人次,推广“整形修枝+配方施肥”等技术,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100亩。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管宴梅 卢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