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产业园区凹腰山片区的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果香,40余名工人正熟练地分拣、清洗、熬制南酸枣,将山野间的“土果果”加工成包装精美的果脯零食。
“我们在去年12月份落户红河县,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3个月,政府给的‘三免两减半’租金政策太实在了。”该公司合伙人高凡交说。去年10月起,红河县盘清产业园区5513平方米闲置厂房,以“招小商”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工作为抓手,精准推出惠企政策,吸引湖南果品贸易商与本地“兴农人”联手创业。政府牵头完成水电改造、生产线布局等“一站式服务”,让闲置资产摇身变为集原料预处理、果胶提取、果脯制作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基地。
公司生产线采用“冷链存储+科学加工”模式,最大程度保留南酸枣的天然果胶和维生素,开发出原味、蜂蜜味等5种口味果脯,填补了滇南特色果制品的市场空白。公司现在每天加工南酸枣10余吨,产品刚试销就接到了昆明超市的订单。
“在南酸枣采摘期,有200余名村民参与鲜果采摘与收购,深加工车间提供70余个固定岗位,工人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味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管理员塔院介绍,依托红河县、元阳县等地的野生南酸枣资源,公司已构建起“企业+代购点+农户”的产销网络。
视线转向红河县阿扎河乡的南酸枣代购点,村民李金芬正忙着把刚采摘的果子过秤装车。“每吨能赚400元,采摘季在家门口干2个月的收入,抵得上以前在外打工半年。”一头大汗的李金芬笑呵呵地说。
像李金芬这样的村级代购员,红河县6个乡镇共有70余人。从服装生产到矿泉水加工,从芭蕉芋深加工到辣木养生食品,大都采用与味来食品有限公司类似的“招引模式”。自去年10月以来,全县已成功“招小商”11家,建成服装生产、果脯食品生产、液体肥料加工、芭蕉芋加工、辣木加工、红薯加工、矿泉水生产等“家门口的务工车间”7个,新增就地就近就业岗位540余个。
如今,这些散布在城镇乡村的务工车间,让群众实现了“早上送娃上学、中午回家做饭、傍晚田间劳作”的灵活就业,成为县域经济“工农互补、三产融合”的生动注脚。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赵龙云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