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至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紧紧把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契机,积极破解绿春县高级中学发展瓶颈,从“精准组队”“理念更新”等维度协同发力,通过系统施策,实现师资强化、教学提质、设施升级与育人增效,成功走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边疆教育突围新路径。
为破解“水土不服”问题,构建“系统赋能”机制,绿春县通过校情学情分析制定需求清单,精准对接上海长宁区及省内建水一中、滇池学院等优质资源,以“省管校用”模式分2批次选派27名教育骨干驻点帮扶。创新采用“骨干驻点+云端联动”立体化帮扶矩阵,与帮扶学校共建联合教研平台,将沿海分层教学法通过“双师课堂”本土化适配边疆民族学生学情,推动班级平均分提升。建立县级领导挂联机制,完善“派出单位—接收学校—教育部门”三方协同保障体系,从政策、资源、考核等维度激发长效帮扶动力。
当地以理念革新破解“管理滞后”,推动从“因循守旧”向“革新突破”转变,通过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办学章程、绩效分配方案等制度,推动帮扶学校管理模式本土化落地,提升班子领导力与团队凝聚力。细化“114810”教育发展体系路径,出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挂图销号推进帮扶目标。创新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范式,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核心组”,帮扶团队编写11门学科7200页近800万字讲义及学案,建设校本资源库,既提升教师教研效率,又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实现管理效能与教学质量双提升。
聚焦“长效育人”,该县着力推动教育帮扶从“输血”向“造血”升级,通过实施“课程、课堂、课题”三位一体教师发展工程,以“赛学、赛教、赛研”为载体,搭配“导师制、积分制、荣誉制”保障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分批选派64名教师赴上海复旦中学、建水一中等校跟岗学习,培育省级、州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力量。依托帮扶团队构建“传帮带”体系,积极开展县级展示课、教研活动,推行“1+1+N”带教模式,组建9个联合学科团队、63对师徒结对及1个名师工作室。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帮扶教师梁起指导学生获全国科技赛事省级奖项并获央视报道,毕亮获评省学科带头人、课程入选部级精品课。
2022年以来,绿春县高级中学教师获县级以上表彰72人次、州级教学竞赛获奖17人次,逐步构建起本土人才可持续发展格局。学校三年争取资金近4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图书馆藏书达7.3万余册,标准化田径运动场等设施在建。县委书记任“编外校长”年均调研4次,落实帮扶教师保障政策,凝聚多方合力。社会各界2022-2024年捐赠超500万元,编印宣传册、制作专题片营造重教氛围。学校凝练“三风一训”厚植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去年获省级帮扶中期考核“优秀”,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居红河州南部6县之首,培养近30年来首位985高校学子,形成“资源协同、文化浸润、质量跃升”的教育新生态。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绿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