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良田沃野绘“丰”景 村美民富幸福长
哀牢山下,红河之畔,农家生活越来越好;百年梦想,触手可及,小康路上足音铿锵。
曾经荒芜贫瘠的红河大地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勇争先、跋涉向前、羽化蝶变,焕发出璀璨的光彩,实现了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
75年风雨历程,红河广大沃野一直演绎着精彩巨变。
这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筑牢的75年——
全州农村公路建设释放出巨大效能,农村公路硬化1.05万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成1.16万公里,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加速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完善,铺就了幸福道;绿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边境村寨展露新颜,1000多个村庄嬗变成幸福宜居的美丽乡村。
这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75年——
传统农业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跨越,依托规模化布局、园区化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引领、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六大抓手”,水果和优质稻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花卉园艺面积居全省第二。
这是农业经济连上台阶的75年——
截至目前,全州水果、蔬菜、鲜切花、中药材、茶叶产量稳步增长;全州水果种植面积、产量,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6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82元,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661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5:1。
回望来时路,日月换新天!
小洋楼、小花园、小广场、活动室……绿春县平河镇拉祜寨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通过脱贫攻坚、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实现了从“原始部落”到“边境幸福村”的“千年跨越”。
“村子越来越漂亮,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感谢党和政府,帮我们建设好家园。”拉祜寨村村民王立文由衷地说。
拉祜寨村是红河州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走进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村民小组,一幢幢颜色亮丽、整齐划一的法式建筑映入眼帘,滇越铁路穿村而过,群山环绕间,流水潺潺,沿河修建的观光栈道、倚河而建的无边泳池以及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设施等特色景观让人目不暇接。
在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过程中,八条半小组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聚焦自身特点,整合资源,以打造百年滇越米轨文化为主线,大力发展边关风情游、红色文化游、民族风情游、养生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产业,精心培育特色文旅融合业态,采取“景区带村”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偏远落后的八条半小组已是过去式,如今,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八条半小组成了远近闻名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村民董昌花说。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良好的人居环境让村民告别过去的“苦日子”,而好的政策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
“我家把5亩土地租给蒙自乡村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每年可获租金11500元,我又到公司务工,每月有3000元工资。”蒙自市雨过铺街道大台子村村民万丽红激动地说,土地流转让他有了双份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红河州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多措并举引导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水县南庄镇干龙潭村委会干塘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2635亩,流转土地租金400多万元,群众实现务工收入1856万元,人均收入近3万元。”干龙潭村党总支书记李广文自豪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
走进蒙自云科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数字化生产示范基地,田间气象站、高清摄像头、棚内温湿度及光照强度监测设备、农场集成灌溉系统等“高科技”随处可见。
“打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为蓝莓树自动浇水、施肥。”该公司技术总监王舒尧介绍,基地建立了植保、园艺、水肥和人工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生产数据化、管理在线化和决策智能化。截至目前,已孵化家庭农场主47户,户均增收20万元;年用工500人,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
发展数字农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红河州抢抓机遇,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有效融合,加快农业生产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建设。
先进的数字技术同样让开远市羊街乡红土村的张海备尝到了甜头,“登录‘数字孪生’平台,就能随时监控大棚里的土壤肥力、干湿度,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种出的花品质更好。”张海备深有体会地说,他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走上了种花致富的道路。
忆往昔,七十五载砥砺前行;向未来,红河儿女上下同心。一个个生动案例、一件件民生实事,全面展示了红河州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激励着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热情与干劲,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罗德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