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清晨,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向大地,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牛角寨镇岩际村的养牛场上,村民白玉明一脸笑容地拿着一叠人民币从人群中走出来。“12天,1320元,没错!”白玉明兴奋地说:“这是我在养牛场种植皇竹草12天的工钱。”在她身后,山峦叠翠,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如今已牧草成片、绿色尽染,一头头黄牛悠闲地踱步吃草,将绿意盎然的山坡点缀得更加生机勃勃。
过去的岩际村是元阳县的重点贫困村,海拔高、雨水少、土壤贫瘠、农业种植条件差,村民只能种植单一作物,收入较低。村里大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小孩,绝大部分土地被撂荒。
为破解群众增收难题,牛角寨镇紧扣元阳县“十个一”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立足于岩际村地处红河谷热区的资源优势,将荒山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采取“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促成元阳县正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岩际村合作发展养牛产业,以草饲牛、以牛粪养草,构建全新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据介绍,合作社承包岩际村近1000亩荒山荒地,雇佣当地村民种植、养护饲草及进行养牛场日常管理,日结工资标准为110元/天、固定工人工资则为3000元/月,一举带动当地农户就业86人(含脱贫户28人),每月发放工资8万余元。目前,合作社种草面积达576亩,黄牛和水牛分别存栏66头、97头。
“以前从家门口看过去都是碎石杂草,现在山上种了草、养了牛,迎面吹来的风里也没有了沙子。这荒山绿了、人的心情就好了,大家生活富了、日子更美了。”说起家乡的巨变,村民张志昌感叹连连。
“我们将持续加强与合作社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更多农户参与养牛场的生态种养业建设、发展,让农民在保护家园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致富、就地致富。”牛角寨镇相关负责人说。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吴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