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为让哈尼文化代代相传——红河州重点打造《哈尼古歌》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6日 16:48:00  来源: 红河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为让哈尼文化代代相传——我州重点打造《哈尼古歌》背后的故事 

  “从前,哈尼人最早的祖先,把寨子建在诺玛阿美,把神树栽在诺玛阿美,那是大河发源的地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日前,在元阳哈尼梯田博物馆《哈尼古歌》演出现场:哈尼蘑菇房里,生生不息的火塘燃烧着,一位老阿波坐在火塘边抽着水烟筒,向他的子子孙孙吟唱着千百年来老祖先留下的哈尼古歌。当天,以哈尼古歌为基础编创的剧目《哈尼古歌》在元阳成功上演。

  “这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激励,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国家一级编导、《哈尼古歌》总导演王佳敏告诉记者,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听说,在云南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我们既是教诲又是激励。”王佳敏告诉记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心、关爱,我州将《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哈尼哈吧》《乐作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整理、创编搬上了舞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传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红河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红河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哈尼古歌,是哈尼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古老歌谣,伴随着哈尼族的繁衍、发展和长期实践逐步丰富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是哈尼族社会无字的百科全书;是哈尼梯田农耕文明的记忆载体和传承手段。主要以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叙事长诗、风俗礼仪、祭祀颂词等体裁和内容,用唱、念、吟、颂等方式在不同文化空间表达各种意愿和美好诉求,反映了哈尼族对于天体自然、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信仰崇拜、农耕历法和生产技能的认识,具有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哲学和音乐人类学等多重价值。

  “我们采撷了《哈尼古歌》中的《哈尼四季生产调》奉献给大家。《哈尼四季生产调》按照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习惯,分为冬季调、春季调、夏季调和秋季调。经过一个冬春夏秋的四季轮回,哈尼梯田上的稻谷,从一粒种子,到一把秧苗,再到一束稻穗,最终变成一碗红米饭!”王佳敏介绍,稻作文化占主导的哈尼人将自己的一生和梯田稻谷的一生进行了巧妙的隐喻,在哈尼人的心中,梯田是亲娘,稻谷的四季生长就是人的生命轮回。所以,在《哈尼古歌》中,把种子叫作谷娃娃、谷宝宝;把秧苗叫作秧姑娘,把梯田叫作田小伙;而把丰收之后的稻谷,称为要出嫁的新谷娘!

  “让观众通过观看剧目了解梯田文化、体验梯田文明,这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红河学院梯田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榛表示,剧目在原来的哈尼古歌的基础上,撷取了哈尼文化的相关元素,以哈尼族冬、春、夏、秋的农耕历法为结构主线,呈现了哈尼族多声民歌、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真正集民族性、传承性、观赏性于一体。

  根据规划,这次成功演出后,将把《哈尼古歌》交由元阳县组织演出,使其成为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文旅融合的驻场演出剧目,成为元阳哈尼梯田博物馆的活态展演。这也是国内唯一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为背景的实景展示,以后到红河哈尼梯田旅游的人,或想了解哈尼文化的人,都可以在元阳哈尼梯田博物馆观看到这场演出。(记者 杨红伟 王美红)

责任编辑:李享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