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侨乡村寨万象新——红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清晨,红河县乐育镇龙车村村民王建伟哼着父亲创作的歌曲,走到几十米开外的早点铺里,张罗着早点摊的生意,开启了忙碌而快乐的一天。上午9点,这个干净美丽的村庄人头攒动,村民有说有笑地汇聚到村委会所在地,交谈中,大家用各种赞誉描述着村庄发生的改变。
近年来,红河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移风易俗改陋习、村民齐心整环境、志愿服务效率高、动力小站鼓干劲、大手小手共脱贫”的景象,眼前的这一切,均得益于红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村民齐心 人居环境大提升
站在乐育镇龙车村村委会门口眺望整个村落,村委会主任高健程回想起小时候的村庄模样,眼神中透露几分欣慰。
10多年前,每逢雨天,村庄道路泥泞,泥巴裹着猪牛粪便,让人无法下脚,即便是天晴,走在路上,一不小心也会踩到了“地雷”(牲畜粪便)。“村子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高健程说。
只有让村庄更美丽,才能让村民生活得更幸福。高健程介绍,为提升人居环境,龙车村首先新建了一座水冲式厕所和一座旱厕,并要求村子的牲畜全都圈养,看家护院的狗也要拴起来。其次,将村里的道路全部实施硬化,步行道也都铺上了青石。
路通了,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们开始考虑改善自己住房的问题。乘着农村建房补助政策的东风,村民们纷纷拆掉居住几十年的茅草房、土坯房,建起了一幢幢砖混结构的小楼房。
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王建伟看到村庄的变化后,决心回乡创业。让他回来的原因很简单,路干净了,在村子里住着舒服多了。如今,王建伟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部、早点铺,还建起了小型养猪场,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了。
站在龙车村村口,远远望去,除了漂亮的房子外,村里还有了专门的垃圾池,到处乱丢垃圾的现象早已不存在。高健程心里还谋划着,一定要把村子里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在村子建设小型的化粪池。
革除陈规陋习 为村民减担子
不久前,宝华乡期垤村党总支书记吴高三的岳父去世,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作为女婿,必须要牵一头牛给岳父办葬礼。一头壮牛价格在8000元以上,因为这样的风俗,许多人宁可借外债,也要买牛送礼。
但是这次吴高三没有这样做,因为村委会正在开展以“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活动,省纪委就农村红白事下发了相关文件。作为村干部,吴高三当然要带个好头。虽然岳父一家人不太理解,但吴高三相信,只要做好解释,一家人的关系会和好如初的。
也就在去年6月,村主任瞿平呼家迎来一件喜事,他家的小孩考上了大学。按照以往的习俗,肯定要宴请村民大吃一顿。但作为村干部的他,只悄悄邀请几位直系亲戚小聚了一下。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省委宣传部派驻期垤村第一书记杨新刚说,通过宣讲厚养薄葬、抵制铺张浪费等先进思想,一些陈规陋习得到遏制,村寨里还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现在村里红白事都搞得非常简单,节日请客送礼的现象大幅减少。
动力小站“动力”大 村民忙着建家乡
红河县各乡镇人居环境发生的变化,离不开“动力小站”的功劳。
“动力小站”,顾名思义,就是给人动力。动力从哪里来?宝华乡镇期垤村的“动力小站”给出了答案。
小站里摆放着盐巴、酱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泉笑着说:“主动参与村内的事物、自主发展产业、做好人好事……每做一样就能积分,按照积分每月或者每季度能够在‘动力小站’兑换一些日用品。就连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面表现好,家里人也能受益得分。现在,只要村干部说要参加集体活动,村民个个抢着干。”
前不久,村民来到“动力小站”兑换商品,吴皮举用自己的15分兑换到了一块肥皂、一袋洗衣粉和一个盆。“把自己家的环境搞好还能积分领礼品,以后不管什么样的活动都会积极参加。”吴皮举说,“我一定会为建设好家乡多出力。”
在龙普上寨村的外墙上,还张贴着“红黄黑”榜,只要村民的积分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上“红”榜,干了违法乱纪的事自然就要上“黑”榜。
“动力小站”不仅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更对培养村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崇德向善、感恩奋进”的社会风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手牵大手 文明一起走
“脱贫就是帮助贫困的人把日子过好。”期垤村完小11岁的学生吴永芬虽然年纪小,但对脱贫知识掌握却不少。为让学生掌握脱贫攻坚知识,今年“六一”儿童节,期垤小学举办了一次关于“扶贫攻坚”知识竞赛,有的学生能够将脱贫攻坚的知识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我的父母识字不多,我回家就讲解关于脱贫的知识给他们听。”吴永芬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脱贫攻坚宣传员,学校发放了一本关于脱贫攻坚的小册子,每个周末,她都要给家人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她的讲解,连家中的爷爷、奶奶都掌握许多关于脱贫的知识。
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红河县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实现了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全覆盖,村民们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基础上,逐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村村寨寨的环境卫生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文明村镇考核、非建档立卡小康先进户的评选……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红河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工作,只为让乡村越来越宜居,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通讯员 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