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绿春: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3日 09:46:04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绿春: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

  开展林业产业实用技术培训。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哀牢山深处,生态这张“名牌”越来越亮眼。

  “哈尼家园,生态绿春”,绿春县林地面积382.1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2.3%;活立木总蓄积量1948多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65.53%,均位居红河州首位。

  然而,绿春也属于云南省深度贫困县,到2018年7月,全县还有5.7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71个百分点。

  怎样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如何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如何让贫困群众赚上“生态钱”、吃上“生态饭”?记者近日探访绿春各地,处处是对生态环境红线不可逾越的清醒认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勃发干劲,尽管每个地区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好政策涵养好生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大兴镇马宗村委会腊宗自然村,家家户户正在修建的新房在绿树丛中影影绰绰,一条条道路延伸到田间地头。

  眼前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出几年前的腊宗村,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以前,村里不通电,村民生活困难,做饭、修房、烤火都要上山砍树,部分村民乱砍滥伐,除了续命的水源林,村子四周都是荒山秃岭,让人看着心疼。”大兴镇林业站站长杨龙三曾当了20多年村干部,马宗村的变化让他感慨不已。

  随着一根根电杆架设进村,经济实用的电力替代了袅袅炊烟,清洁方便的太阳能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村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村民朱保江的心里特别滋润,去年,他在自家3.6亩坡耕地种上了杉树,获得了退耕还林补贴,“等到树木成材后,就多了一大笔收入,大伙儿都说这是‘绿色银行’。”

  给朱保江带来信心和决心的,是国家持续加大对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腊宗村的山林得到了休养生息,林子变密了,溪流又从地里冒出来了,昔日难得一见的野鸡、豪猪又回来了。杨龙三说,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

  腊宗村的变迁,见证着绿春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努力。全县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并将任务重点向贫困村组倾斜,项目优先安排给有条件退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他们借助退耕补助增收。2015年以来,全县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6.3万亩,兑补到户资金4650万元,其中25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益。此外,全县实施国家、省两级公益林补偿面积116.81万亩,涉及51个村委会和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共下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04.6万元,受益1.38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56户。

  政策给力,生态向好。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族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绿色产业130余万亩,发展杉木等速生丰产林近40万亩,人均拥有绿色产业面积6.3亩,覆盖全部贫困户。2017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3.43亿元。

  荒山坡变为“聚宝盆”

  要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产业是关键。生态扶贫,利用的是自然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形成新兴产业,实现“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能保证贫困户如期稳定脱贫。

  大黑山镇嘎处村委会阿六寨村民小组地处半山腰,村民过去主要种植包谷、苦荞,辛苦一年到头收入仅够糊口。

  2012年1月,在省税务部门帮扶下,林科人员手把手传授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村民李合斗将原来的包谷地改种美国山核桃,几年后,初挂果就获得好收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看着李合斗鼓起了腰包,观望的村民动心了,找他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他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全镇已经有3000多亩种植基地,原来的荒山坡成了我们致富的‘聚宝盆’。”

  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产业也悄然变身。

  作为茶叶生产大县,绿春茶资源具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等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小、散、弱”的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导致茶产业“集中度低,脱贫带动力小”。

  “云抗10号平均亩产值比老品种翻了一番,而且采摘期长,后期进入深加工选择性大。”马鹿塘茶厂负责人朱永成从1986年开始种植茶叶,去年茶厂总产量达26吨,仅5吨春茶就收入40万元,带动71户贫困户增收。“县里实施茶叶提质增效,瞄准市场选育的茶叶新品种,我们迎来了新的生机。”

  生态扶贫,绿春下足“绣花”功夫。绿春县林业局制定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扶贫、生态扶贫、农村清洁能源扶贫、督查调研4项行业扶贫责任清单,努力实现荒山增绿、农民增收,今年以来,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计划实施县级层面营林生产7万亩,其中:杉木森林抚育3万亩、八角提质增效2万亩、橡胶提质增效2万亩,将在年内全部实施完毕。同时,针对贫困户开展橡胶林下魔芋种植、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等内容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3000多贫困人口受益。

  护林员吃上“生态饭”

  “这里生态好,传统的树桶放到野外,自然就能引来蜜蜂,几乎没有成本,去年卖了两万多块钱,收入不错。”大黑山镇老柏寨村委会水沟头村小组养蜂人罗德祥笑呵呵地说。

  让罗德祥更高兴的是,县里成立了蜂产业协会,要把蜜蜂养殖从传统树桶模式转变为新式活框养殖模式,产量可以翻3倍以上,每户贫困户可以免费领取5群蜂,已经有520户贫困户加入协会,户均增收3000元。

  11月12日一大早,腊宗村民朱保江穿上森林防火服,拿起弯刀、背着干粮,从家里出发,与同伴见面后,向着山里进发。一路上,他们仔细观察着林子的变化,哪里倒了一棵树,哪里有外来人员,都要一一记录在册。翻山越岭,走累了就在树阴底下稍做休息。“我们8个人,看护着上波依、下波依、罗八、腊宗4个村民小组的7000多亩林地,遇到村民都要叮嘱安全防火,还要反复跟他们讲引发森林大火的案例。”

  朱保江家有4口人,妻子身体不好,看病就医支出很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打2016年11月当上生态护林员,每年8000元的收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而且就地务工,更方便照顾家里。

  选聘生态护林员,实现了林业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双赢。目前,绿春县共选聘生态护林员996人,按每人每年不低于8000元支付劳务报酬,全县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96户4644人。

  不光是罗德祥、朱保江,问起这些年的变化,绿春的许多群众都会自豪地说:“周围的山都绿起来了,我们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县高效绿色产业将达到140万亩以上,绿色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全县的发展底色正越来越绿,绿水青山的‘含金量’正逐步展现。”(记者 李树芬)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