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千里沃野激荡乡村振兴强音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 09:51:28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新坝村人居环境发生大变化

  泸西县香葱产业丰收

  金秋九月,造访红河乡村,挂满枝头的水果、一望无际的蔬菜地、开遍田野的各色鲜花、游人如织的特色村庄、被细心呵护的村舍村路,蒸腾着产业活力;言谈举止之间,燃起干事创业的热情……这一切,生动地展现着红河州推动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效。

  自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红河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加快步伐,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开启了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聚焦“短板” 固强补弱推进乡村振兴

  泸西县益谷村,一个在红河州并不起眼的小乡村,却在今年5月和7月连续两次迎来州委主要领导率队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的主题只有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上升到战略高度,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对于农业在全州占重要地位的红河州来说,无疑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思路。但具体到红河州,如何探索符合自身特征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把握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沉下身子、开动脑筋来想办法、出思路、抓落实。

  “推动乡村振兴,首先要找到短板。只有向短板精准发力,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普通的益谷村,恰恰集中了红河州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短板弱项。”州农业局一位负责人说,州委两次专题调研,目的就是要找到切入点,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全州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时,两次专题调研也让红河州乡村振兴面临的村庄规划无序、农业高质量发展差距较大、人才匮乏、环境脏乱、乡风欠文明、组织不够强、制度不健全等共性问题显现出来。

  短板就是空间,弱项蕴含潜力。聚焦短板弱项,积极顺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农民群众的新期盼。红河州明确提出了“做好一个规划、建强一个班子、统一一个思想”的“三个一”工作要求;形成了“抓环境卫生整治、抓产业建设、抓设施配套、抓风貌改造、抓建章立制,强组织、强产业、强环境、强基础、强文化”的“五抓五强”方法路径。

  聚焦“动力” 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

  每天晚饭后,泸西县金马镇新坝村穿村而过的公路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提着扫帚在打扫路面,哪怕一颗小石头、一块泥土都不放过。“以前村子又脏又乱,大家关起门来过日子,怎么方便怎么来。现在不同了,维护村容村貌,现在都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了。别说公路,就是去到田间、河埂,也难见一点垃圾。”村民陈丽芬说。

  乡村振兴,无论采取何种模式、走哪一条路径,有一点是不变的——要以农民群众为中心、为主体,他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如果人人抱着“关起门来过日子”“各打各的算盘”的态度,农民群众少了干劲、少了动力,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聚人气、凝人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建设意识与角色意识,增强他们对乡村振兴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长期以来,红河广大乡村的探索实践证明,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就在于基层组织强不强、党员干部得力不得力。

  聚焦乡村振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在今年红河州《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对此,益谷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志学深有感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农村基层党组织缺少公信力、号召力、凝聚力,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不出来,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那各项工作只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风吹飘到天上了。”

  张志学介绍,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县里派来由农业、住建、文体、公安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组帮助益谷,村里的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作风、精神状态得到极大提升。“短期内,村里通过土地流转的花卉产业园建起来了,村子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今年有了5万元的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预计突破9000元,3年内还将培养200名新型职业农民。”他说,各项工作能顺畅地开展起来,动力来源于村民,而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要靠强大带动力的基层组织来激发。

  聚焦“产业” 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石

  从一片片石榴、鲜花、葡萄、芒果、蔬菜基地,到充满生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9月的红河,正用色彩斑斓的丰收季和农民越来越鼓的钱包,开启“三农”发展的崭新局面。

  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所在地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劳务服务公司,由公司把土地流转给园区并组织农户入园务工。“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收地租,在公司打工拿工资,加上入股分红,一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在一家花卉企业打工的村民岳泥敏想不到,种了几十年包谷,如今能靠流转土地加入现代农业产业实现致富梦。

  推进红河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也是事事兴的基础。

  对此,红河州把做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全力推进规模化布局、园区化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引领、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为主线,积极打造“绿色食品牌”,探索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农业+工业”延长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更多利益;“农业+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的横向拓展,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休闲游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互联网”的新型业态,激发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活力。

  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可邑村,69岁的村民毕桂越怎么也想不到,世代生活的村寨会变成景区,农家小院会变成抢手客房,平时吃的用的会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摇身成为特色商品卖到全国各地。“想不到的太多了,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什么时候都滋润、都充实。”

  截至今年上半年,红河州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分别达228.5万亩、74.9万亩、22万亩、18万亩、109万亩,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15.6万亩;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10万余亩,认证产量6.2万吨;8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96个乡级电商服务站启动建设,年内将实现乡级电商服务站全覆盖。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聚焦重点难点、狠抓落实落地,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红河大地渐渐展现。

  记者 崔仁璘

  通讯员 杨文富 张石芳 图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