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旅游节庆 >>  正文
金木土石布的三迤传奇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6日 20:43:20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至:

  金木土石布的三迤传奇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文化产业走笔

  红土高原、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民族文化大省……三迤大地云南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独特的“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文化产业,这些资源既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也为三迤乡亲们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天地。

  1、巧手绣出美丽世界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刺绣,彝绣、壮绣、苗绣、白绣等民族刺绣在三迤大地争相绽放。

  “我家的鸟衣制作技术祖传四代。2018年文山州州庆,政府向我定制了300套鸟衣,全部由手工制作。”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兴街乡鸟衣非遗传承人陆光潋告诉记者。走进陆光潋的工作室,在色彩斑斓的壮族、苗族等民族的服装中,一套套青靛色、袖如翅膀、后衣裙如鸟尾的鸟衣格外引人注目。鸟衣是壮族崇拜“太阳鸟”的传统文化遗存,每逢节庆喜事,当地人都会穿上鸟衣。这些民族服装多数工序是由附近村寨的20多个绣娘在家里完成的,绣娘们靠缝制袖片月收入上千元。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琼芬(左)与农家绣女交流绣品。新华社发

  民族刺绣是云南布文化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云南布文化特色产业年增加值约6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人,已成为云南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咪依噜彝绣产品走得了秀场,也进得了市场。”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罗珺自豪地说。她创立的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年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拥有绣娘1000余人,并对2000多名绣娘进行技能培训,解决了当地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许多专职绣娘年收入近三四万元,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我们连续3年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品展,每次带去的民族布包都销售一空,很受当地欢迎。上个月出去参展,销售额超5万欧元,这让我更加信心满满。”昆明憨夯民间工艺品公司总经理任立华对记者说。

  “从小到大见多了洋娃娃,却很少见中国布娃娃。我想我一定要做出中国的民族布娃娃。”20多年前,这种信念支撑着任立华成立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坊,如今,她公司制作的56个民族造型的布娃娃已经更新四代,憨态可掬的中国布娃娃远销海内外。近几年,她又将中国民族元素和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了民族布包等布艺工艺品,卖到了欧洲、中东、美洲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的憨夯公司进入云南文化产业30强。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紫陶从业者在建水县紫陶文化创意园内制作陶品。新华社发

  在文山钰幅戎民族刺绣公司宽敞的新厂房里,数十台“电脑绣娘”正在自动刺绣,一个个鲜艳的民族花边图案在巨大的布料上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目前该公司的刺绣纺织品已有上万个品种,大半产品出口到越南、老挝、泰国和美国,2017年销售收入达1300万元。在云南,刺绣布艺工艺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代表和文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成为文化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2、金属工艺的品质坚守

  云南有悠久的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历史和精湛的加工工艺,斑铜、斑锡、乌铜走银、刀具等金属工艺品在三迤大地熠熠生辉。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云南独特的金属纯手工工艺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著名学者袁嘉谷在《异龙湖歌》中有“器精称乌铜”的诗句,称颂的就是乌铜走银工艺品。近300年历史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滇池东岸昆明官渡古镇的乌铜走银传习馆,展览着各种古色古香的乌铜走银工艺品,馆内还有相关制作工艺流程的展示。65岁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承人金永才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一绝技发扬光大,2010年他创办了乌铜走银传习馆,打破传统的传承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传授乌铜走银制作工艺。他创立的乌铜走银文化产业公司2017年营业额已达1600万元,产品销往香港、澳门、日本、日内瓦等地。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云南斑铜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斑铜是我国独具特色、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传统手工艺品,因表面显现出各种不规则的瑰丽花纹,色彩金红交错,故取名为“斑铜”。“斑铜是云南的一张名片,做斑铜是一种工艺传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做精品,不能做滥。”昆明市斑铜厂总经理杨斌锋对记者说。该厂制作的斑铜作品孔雀瓶、大犀牛等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斑铜作品孔雀瓶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云南个旧为“锡都”,是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加工基地。个旧锡、银金属工艺品传承久远,现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器制作传习馆两个,红河·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首批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红土烧出紫陶青花

  云南是红土高原,肥沃的红色土壤孕育出建水紫陶、华宁陶、玉溪青花、迪庆尼西黑陶、傣族慢轮陶等陶瓷泥塑工艺品,争奇斗艳。

  世人皆知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却很少知道明代云南玉溪也产青花,只因清末技艺失传,玉溪青花长期隐匿于民间,只有红塔山下的国家级文物玉溪窑址,默默地证实着玉溪青花的存在。直至2013年,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并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玉溪窑青花所代表的原生的、质朴的、内在的审美格调,是当今国际陶瓷艺术界追求的核心价值。”长期研究玉溪青花的云南大学教授吴白雨说。目前玉溪市红塔区正在打造突出玉溪窑文化元素的玉溪青花街。

  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张氏斑铜传习馆,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张伟对斑铜作品进行打磨。新华社发

  华宁陶至今已传承600多年,是明代景德镇以外青花瓷的重要窑场——玉溪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彩釉陶的重要代表。近几年来玉溪市华宁县重点扶持陶瓷产业,在华宁陶发源地碗窑村建设了华宁陶文化展示中心等。全县目前有制陶企业、工商户51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陶产业的年产值实现5亿多元。2016年,碗窑村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红河州建水县被称为“中国名陶之乡”,建水紫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贡献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36亿元,在全省同类型文化产业园区中排名第一。

  4、南方嘉木生机勃发

  植物王国云岭大地,木竹藤草工艺品产业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

  “我要让沉睡千年的南方嘉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腾冲艺缘艺术品公司董事长陈兴说。走进该公司厂区,只见一个个巨型根雕作品,“八百罗汉”栩栩如生,“万里长城”气势恢宏。该公司的根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月产值1000多万元。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许多农村民居的门窗都有剑川木雕。因为拥有国家级非遗剑川木雕,剑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剑川木雕艺人们共同成立了木雕协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剑川县正在打造集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木雕文化产业园。

  毗邻缅甸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度成为东南亚、南亚红木资源集散地和名贵木材“中转站”,形成了以仿古家具、木雕、根雕为代表,集原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红木文化产业体系。

  闻名遐迩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其优美的旋律来自葫芦丝演奏。如今德宏葫芦丝完成了从文化艺术到特色文化产业的蜕变,正形成集加工生产、演奏培训、音像制品制作于一体的葫芦丝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其中梁河县葫芦丝成为中国唯一一种民族器乐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5、玉石生辉耀云岭

  滇西边疆地区并不冷清,因有珠宝奇石而兴盛。2018年年初,第五届世界围棋名人争霸赛在云南保山举行,连笑、李世石等中、日、韩围棋高手聚集保山青花海畔的永子棋院一决高下。为何世界围棋比赛在滇西边城举办?正是因为保山是围棋之乡。保山围棋制作有1200多年的历史,保山“永子”是古往今来的棋中圣品。由于“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而成,工艺独特、品质优秀,产量极为有限,历来是上乘贡品,堪称国宝。

  滇西边境的瑞丽市和腾冲市近10多年来成为云南珠宝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市场和全国重要的珠宝原料进口、翡翠成品交易地。瑞丽市获批准建设“全国翡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古人以黄为尊,保山龙陵县独产黄龙玉,黄龙玉的出产加工成为龙陵县的一大产业支柱,龙陵黄龙玉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全省首批10个重点文化园区之一,从业人员25000余人,产值近9亿元。

  以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中国琥珀之都腾冲、黄龙玉之乡龙陵、隆阳南红玛瑙为内容的保山四大珠宝品牌进一步在全国叫响,全市珠宝产业产值达80亿元。保山市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云南石产业不仅有珠宝玉石,还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形成了奇石文化产业,在永仁、会泽等地形成了砚台产业。石头在云南,处处成宝贝。

  观众在欣赏文山刺绣作品。光明日报记者张勇摄/光明图片

  2014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金木土石布”5个门类的发展布局,促进了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云南以“金木土石布”为核心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实现增加值117。9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重点工艺美术品企业营业收入达421。49亿元,比上年增长68。2%。“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正在成为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的闪亮名片。(张勇)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