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河频道/ 要闻
敢叫顽石“翻筋斗”
2018-06-05 10:06:08   来源:云南网-红河日报
分享至:

  脚下是贫地,背后是山峦,西北勒走的脱贫之路,布满荆棘,但却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问题和短板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推进项目实施就是我们推进精准扶贫、助推精准脱贫的硬支撑!”该乡党委书记罗杰深有感触地说,“有项目就有抓手,有抓手就不要放手!”

  从2016年3月到现在,罗杰已经用了整整15个笔记本,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除了日常工作外,记录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中各个项目实施的前因后果。正如罗杰所说,面对深度贫困、严重石漠化、顽固的脏乱差和贫困群众期盼的眼神,面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他们没有理由懈怠,只能抢抓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机遇,以“踏破门槛”“不怕脸红”的决心和毅力,反反复复跑遍涉农涉项目的各个部门和多个企业,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干劲,团结和依靠全乡干部群众引水、修路、兴业、办学、安居、革陋习、强党建。

  引水修路夯基础

  一直以来,用水难、行路难是西北勒发展的最大“瓶颈”。全乡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靠老天降雨、坝塘积水;公路等级差,许多群众出行主要依靠步行或驾牛车。

  西北勒乡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夯实这些基础设施,才有冲破贫穷的希望。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从自己能干的事情干起,经费不够人力补、物资不够思路补、技能不够汗水补,加快破解用水难、行路难的瓶颈。

  挖开山石,埋下管道,中央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重点项目、3级提水工程如火如荼推进,一片片石头山上密布泵站、水池、管道,“百年水困”难题得到根本解决,不仅解决了22个自然村76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还解决了农业生产用水问题。3级提水工程刚竣工时,清澈的水源还只能来到大池子里。这个时候,大丫口村委会尼白冲村党支部书记吴进林坐不住了,他组建起党员先锋队,加上驻村工作队和村子里的年轻人,带头把乡上支持的水管运回来、架上山,不到2个月,便把自来水引到了村民家门口,尼白冲村成为全乡第一个通过村民投工投劳喝上自来水的村。

  实现了缺水到提水的转变,该乡则开始考虑如何把珍贵的水集约化。商量再三,乡上决定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实施1333.3公顷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实现了每年节约用水开支1400万元的喜人成效。

  该乡还扩建提升乡里至碧色寨的通乡公路,缩短与蒙自城区的时空距离。整合投入5100万元,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成公路28条,硬化路面100多公里,构建了“两循环六出乡”的乡域路网,实现“村组通公路”的目标,实现了通村道路通畅率、村内道路硬化率和主要产业区路网3个100%全覆盖。下转2版  上接1版

  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云回忆起修建通乡公路时的情景:市里到乡里的路快修好了,但乡里到村里的路咋办?看着停在路边的二三十辆大货车,大家灵机一动,和施工队协商,开山碎石、租车入村,充分发挥本地石山、临时搅拌站、闲置货车等作用,将入村道路所需的碎石运往各村各寨,然后发动老百姓投工投劳,修路入户、硬化庭院。既节省了经费,又节约了时间,且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可谓一举三得。

  如今,西北勒山坡上的一条条山道、一排排水管,与盛开的苹果花、万寿菊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兴业安居踏坦途

  走出贫困,得刨去产业不兴这个最大的“穷根”。脱贫攻坚战中,乡党委、政府和当地一批“明白人”“带头人”示范推动西北勒乡苹果、烤烟、油菜等产业持续发展,带动了许多群众脱贫致富。

  “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家乡,可不敢做那众人皆穷我独富的事!”西北勒苹果“山里红”远近闻名,最早引进苹果的就是号称“苹果大王”的当地人王继和。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继和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成片的苹果树在石头缝里开了花、结了果,“山里红”“金苹果”品牌在部分沿海地区打响了名号,蒙自西北勒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得以申请。

  烤烟产业始于2004年,当时大部分群众有顾虑,不愿意栽种。西北勒村委会洛戈底村党员吴荣忠敢为人先,率先示范种植0.4公顷,一年为自己带来1万余元的纯收入,带动200余户村民栽种烤烟;2007年,他开始种植苹果,从初期的2000多株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株;2015年,他又带头成立西北勒乡西北西原养殖专业合作社,买牛崽提供给周边群众养殖、发展生产;2017年,他与1名外地企业负责人发展羊肚菌0.66公顷……吴荣忠肯学肯干,学会了苹果、羊肚菌等种植技能。难能可贵的是,他致富不忘邻里人,教会贫困群众有效融入产业链,带动大家走上致富路……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故事多得数也数不清。

  在全乡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该乡发展苹果3333.3公顷、烤烟580公顷、万寿菊连片种植示范基地333.3公顷,这3大支柱产业,直接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287人,加之油菜、山地鸡、生态猪、黑山羊、乡村旅游等产业,对促进脱贫形成了有力支撑。

  有了收入,自然要盖起新房。近年来,该乡筹集建房补助资金6600余万元,按照户均1万元和4万元的标准,分别实施了加固修缮和拆除重建工程,全乡C级、D级危房存量从2014年的1243户减少至目前的不足10户。过去,冬不遮风、夏不挡雨的茅草房、杈杈房已成为历史。同时,该乡还整合投入3100余万元,完善29个自然村的村内道路、篮球场、卫生公厕、太阳能路灯、垃圾池等设施。

  办学除陋展新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勒乡高中毕业生不足100人,仅有大专以上毕业生45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不能让贫困代代传递!”左美村委会62岁的党员吴墩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知道日子再难也要办好教育。多年来,他对村小学条件简陋的状况心急如焚,以乡人大代表身份多次向乡政府争取新建学校,在得知乡里打算投资新建学校但面临无地可用的困难时,他二话没说,主动将0.26公顷自留地无偿捐出建校,使得新建的小学校于2016年顺利投入使用,一并解决了附近1个村的孩子上学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自乡里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计划以来,对全乡9个教学点中的8个进行了新建扩建,并完善配套设施。同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清零行动,募集企业捐款成立教育扶持奖优资金,每年给予高中以上学生1000元至2000元补助,开通教育专线中巴车方便学生上学,切实解决孩子“想上学”“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多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加文明的生活。为实现扶贫扶志“两手抓”,该乡以移风易俗革除陋习为抓手,统筹推进村庄“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开展送文化、送卫生、送新风等“七送”活动,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发动贫困群众,激发脱贫动力,树立靠自身劳动脱贫的意识。经过努力,长期人畜混居的280户群众实现人畜分离,且全部清零,历史性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农村大操大办、好喝懒做、环境卫生脏乱差、思想意识等靠要等陋习也得到明显改观,乡风文明的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 宋文 魏道俊 倪琴

责任编辑: 赵黎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