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河口县北山小学,浓浓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扑面而来:教学楼1楼大厅电子显示屏上“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的标语映入眼帘,总共5层的教学楼走道上分别分布着传统礼仪文化、河口本土特色文化、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等宣传栏及师生书画作品,每个班级里的民族团结主题黑板报让人目不暇接……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
“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学生1126人,教职工9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及教职工共686 人,占师生总数的56%,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大家庭。”河口县北山小学校长韦玉珍向记者介绍。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学校”中,学校立足本土,贴近儿童,创新活动,彰显特色,奏出了一曲民族团结教育的美妙乐章,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开遍校园。学校于2012年被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使民族团结意识更深入人心,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韦玉珍对记者说。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河口县北山小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工作方案》,明确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副校长熊占好说。在1楼大厅LED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标语,促使全体师生做到入眼、入脑、入心;在教学楼4楼走道以“河口世居民族”为主题,生动形象地展示河口世居少数民族民风、民情及民俗;在校园宣传栏设计制作了民族团结教育专栏,介绍学校少数民族情况,展示学校开展民族教育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等等;各班教室黑板报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使民族团结教育更深入人心。学校还通过各种大、中、小型会议、宣传屏、学校专栏等,组织教职工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素质和顾大局观念,使全校上下初步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在瑶族绣艺室,辅导员邓丽兰告诉记者,为使学生从小接触、了解本地民族文化,熏陶和培养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学校特组织开展了以学习河口本土瑶族传统绣艺技术为主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瑶族绣艺活动,传授瑶绣简单的基本刺绣技法和特色手工制作。“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了扎花束、剪绣球、制作蚊帐钩、绣五角星等简单易学的瑶绣基本手艺。” 五年级2班的学生马夕然说。“我们现在在做的是‘瑶族花’,这是给我们跳舞和做课间操时用的。”五年级3班的学生熊依婷说。
熊依婷口中的课间操是指该校每周三大课间操所跳的瑶族舞蹈《瑶鼓乐瑶花》及每周五所跳的哈尼族舞蹈《快乐红河》。韦玉珍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结合实际在三年级、五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每学期3至5个课时,由班主任负责授课。在中年级以《中华大家庭》为学习教材,高年级以《民族常识》为学习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系统正确的“五观” “五爱”和“五个认同”教育。同时,要求各科任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知识。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学校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党支部书记陶生富向记者介绍。积极组织各班在校内广泛开展“每班一个宣传黑板报、每班一次主题班会、每班一次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做到“三会”,即“每人会跳一支民族舞、会唱一首民族歌、会说一句民族话”。自该项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定会在国门学校里绚烂绽放。”韦玉珍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
记者 黄传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