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阿细跳月”融入学生课间操
拖峨山是弥勒的父亲山,甸溪河是弥勒的母亲河。5年来,弥勒市举全市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成为峨山甸水21个民族的共同信念。
全市各族人民在弥勒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谐“五大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创建+N”的工作模式,推动全市形成了政治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安定、各族人民幸福感大幅提升的良好局面。
高位推动 落实责任抓创建
弥勒市常住人口55.97万,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壮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3.6%。
在弥勒,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已经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让21个民族更加团结,一起致富。
为有效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弥勒市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级43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弥勒市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示范创建领导机构,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共建共享”的示范创建良好格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弥勒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建设规划》《弥勒市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实施意见》等文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高位强劲推进示范创建工作。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建立了领导责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合作机制、舆论宣传机制,强力推动示范创建工作落实见效。
改善民生 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走进弥勒市东山镇集镇安置点,一排排“小洋楼”整齐有序,水泥路宽阔平坦,风景秀丽的戎马湖在夕阳里闪着金光,张冲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宣传栏格外醒目,广场旁新建的幼儿园里传来孩子们阵阵的欢笑声……这里是红河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自全镇7个村委会47个村民小组的610户彝、苗、壮等民族2347人聚居于此,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一家能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住进‘小洋房’,喝着自来水,走着水泥路……”村民施龙飞满脸幸福。
施龙飞是东山镇舍木村委会舍木村小组人。多年来,她家一直住在基础设施薄弱、条件恶劣的土坯房里,每逢雨天,屋顶上都会漏水。然而,2016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从此,幸福敲开了她家的门。“以前我们做饭拿柴烧火,到处薰得黑乎乎的。搬迁到安置点,住房漂亮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家用电器,用上了自来水,配套了卫生间,上厕所不用到处跑,想洗澡随时可以洗。”谈到易地扶贫搬迁施龙飞赞不绝口,喜悦的笑容绽放在脸上。
在示范市建设中,弥勒市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首要任务,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创新突破口,扎实抓好精准脱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四城同创”、六大重点产业培育。深入实施抓项目增投资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五网”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公路里程达4037公里(其中高速公里里程达14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68.2公里;实现全市建制村进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和村组道路两个100%。4G网络、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89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五小水利”工程10598件,新增灌溉面积2.0882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02万亩,解决了32.4049万人、2.846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推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超过5亿元。城乡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养老保险均实现全覆盖,全市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传承开发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铿锵的三弦弹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香醇的美酒举起来,热情的歌儿唱起来。可邑村,每天都要举行独具特色的彝族阿细迎宾仪式,欢迎游客前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民族风情,收获惬意快乐。
弥勒市城投公司在可邑村成立了一支文艺队,为解决本村人就业,招收的20多名演员,清一色土生土长的可邑阿细人,演员都是农民。
“每天跳跳舞,在本村就可以打工,既可以照顾家里,又能把钱挣了,现在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太多了。”可邑村党支部书记毕辉说,这些年,他见证了可邑的变化,吸引游客主要靠民族文化,把最古老神秘的习俗挖掘出来,比如把婚嫁、祭虎、祭龙、祭火这些传统习俗以舞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游客随时来都能感受得到。
弥勒市坚持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齐抓并进,在大力实施文旅融合的同时,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成弥勒市文化馆和非遗展览馆,弥勒文体中心、民族文化广场、图书馆和12个文化站;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乡、村三级服务构架,建成142个农家书屋;建立起非遗四级保护体系,各级政府命名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州级20项、市级130项;传习馆点28个;各级传承人227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共285项,其中各级政府命名公布的有128项。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努力和汗水浇灌出累累的丰硕成果。如今的弥勒,各民族亲如一家、团结互助,正在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华丽新篇章。
记者 黄传龙 张哲心(中国红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