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河频道/ 要闻
云南红河县龙甲村:哈尼山寨的振兴之路
2018-05-09 21:32:3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李树芬)晨雾从山梁上流淌而下,鸟雀还没醒来,耕牛被吆喝着向田里走去,站在山上眺望,4300级撒玛坝梯田依山顺势,悬瀑飞流般一直铺展到落差1200米的谷底。

 

 披上老伴几天前特意赶着缝好的哈尼褂子,80岁的李会春出了门。农历三月的第二个属蛇日,龙甲村等来了传统的“开秧门”节,走在梯田边的栈道上,尽是陌生的面孔——记者、游客、摄影师,忙着找机位、测光线、换角度。倒回去五年,不要说在村里看到生人,本村的年轻人也快走光了。

 然而,这些都不关李会春的事,今天他唯一想做的,就是看。

“秧姑娘嫁给田小伙。”伴着歌声、号角声、鼓声,村民们卷起袖子把一棵棵秧苗移栽到田里,远远看去,水面渐渐长出了一层淡淡的绿茸。望着县长站在田埂上接过上海基尼斯颁发的“世界最大连片哈尼梯田”认证牌,李会春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龙甲村隶属红河县宝华镇,5年前的龙甲还穷得叮当响,县里瞄准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机遇,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在全新的产业模式里融入哈尼族传统风俗文化,激活龙甲的一草一木,打造全县响当当的旅游品牌和新村示范。

 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龙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毗邻撒玛坝梯田,村里还有著名的洛恐土司府,土墙青瓦、飞檐翘角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汩汩泉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村后的洛恐尖山林木茂盛、空气清新,是夏天纳凉避暑的好去处。

 分流污水、硬化路面、安装路灯、清洁环境……县里投资1000余万元改善人居环境,龙甲村面貌大变样,2014年9月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

 

 石阿四最早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走进院门,花棱窗下几棵长满白参的老榆木标本引人观赏,客人们正用餐,盛一碗梯田红米饭,就着梯田鱼、炸泥鳅、咸鸭蛋、应季野菜,朴实中透着亲切,吃出了乡愁的味道。

 乡村旅游,讲究体验互动。龙甲人盯上屋后洛恐尖山,修起了登山栈道,就连山崖上的土蜂巢也成了景点。一时间,来游玩的游客纷纷将民居、梯田、森林、美食分享到微博、微信,龙甲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农家客栈开起,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打工的人又回来了,在外面开了眼界的年轻人把梯田里的生态绿色农产品挂到网上,开起“淘宝店”,红米、鸭蛋、腊肉供不应求,让好东西卖出了好价钱。每逢过节,家家户户围着龙湖摆起长街宴,餐票要在网上“秒杀”。

 村庄靓起来,生活品质也要和城市看齐。“清泉石上流,污水入地头”村里建设双层排污沟,上层流淌清泉,下层排污;扶持安装太阳能,煮饭烧水都用电炊,不再上山砍柴;新建标准化猪圈,实现人畜分离,不许散放散养。

 然而,富裕起来的村民,观念却没跟上趟儿,村里渐渐兴起了攀比风,婚丧嫁娶动辄就是十几万,镇党委政府把哈尼族崇尚勤俭节约的古训写进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不准拖牛拉猪,每人随礼最高一百元,由理事会统一保管。”李会春被推选为理事,每次都把办宴席的菜单公示在村民活动室墙上——牛肉三样、猪肉三样、鸡、安春(鹌鹑)蛋、花生、卷粉、凉拌,“每桌不超过二百元,全部都一样。”

 如今龙甲村人均收入达68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还捧回了省级文明村寨金字牌匾。“乡村振兴改变的不只是产业、环境、生态、基础设施,还有村里人的精气神。”宝华镇党委书记陈永贵介绍,“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要在发展中保留哈尼族文化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等着龙甲要做的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 杨茜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