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河频道/ 要闻
“棕榈之乡”圆梦人
2018-04-08 17:15:07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初见马义发,是在红河县农科局科技管理股。一位挽着裤脚、穿着凉鞋的50多岁的中年人与记者打招呼,经介绍才知,他就是长期奔波于田间地头的云南省科技特派员马义发。

  马义发多年来痴情棕榈研究,建立了棕榈纤维综合加工技术服务体系,推进技术研发、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棕榈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品多样化开发,在做大做强该县棕榈纤维特色产业方面做出了显著业绩。

  结缘棕榈半生情

  “棕榈在我们县的种植源远流长,其栽培利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与红河哈尼梯田的历史相当,我们县也素有‘棕榈之乡’之称。”说起自己研究棕榈的渊源,马义发动情地介绍,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和民间生活习俗都与棕榈有着密切联系,棕纤维原料加工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他的出生地阿扎河乡洛孟普春村也不例外,人们对棕榈的情怀,已融入奔涌不息的乡情。在他看来,棕榈已不是单纯的树种,而是蕴含着一种文化、一种象征,就如同棕榈对土地的依恋,绿叶对根的情意。

  马义发说,棕榈树浑身都是宝,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一方百姓。民谣这样歌颂棕榈树:“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每年还送上一层皮。”“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小时候家里穷,马义发靠剥棕、卖棕才上完了学。所以,他从小就对棕榈有着独特感情。

  红河州农校毕业那年,马义发被分配到了阿扎河乡农科站。工作实践中,要学的东西很多,他单单在棕榈的种植加工方面学习最多。靠着刻苦自学,1991年他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专科班。

  后来,马义发历任甲寅乡农科站站长、甲寅乡副乡长、架车乡乡长、党委书记,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县科技局局长、农科局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红河县棕榈协会会长等职。            

  期间,矢志不渝的马义发和同事们无数次翻越沟沟岭岭,进行棕榈科技培训、推广和科普宣传,吸收棕榈协会会员,建起中国棕榈之乡网站,邀请省内专家前来交流,举办棕榈科技文化展览和产品推介会等等,还在推进棕榈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棕榈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品多样化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研究,为这一片红土地上的棕榈,注入了半生精力、万千情怀。

  他曾在诗歌中对棕榈倾诉衷肠:“清晨,透明的露珠点缀在棕榈碧绿的叶片上,依偎在棕榈和阳光编织的情怀中;黄昏,白色的云海拍打着棕榈树干,漫步在棕榈拥抱着的山路上;入夜,秋风轻摇着棕榈,依偎在星光闪烁的棕榈树影下,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盛宴,是何等浪漫和自由……”

  到达诗和梦的地方

  曾有无数次,马义发为企业畅想发展;曾经无数次,马义发站在田间地头憧憬未来。他吟诵般地告诉记者:“那一棵棵棕榈树绵延着婆娑,挺拔而碧绿,还有阳光、蓝天、小溪、梯田和秋风卷起的轻微稻花,那就是我产生诗和梦的地方。”

  一路艰难跋涉,马义发的诗和梦在矢志不渝中散发出了馨香——在红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马义发和同事们、各类企业的努力下,一项项科研取得了成果,一项项科研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红河棕榈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红河棕榈+图形”著作权获得登记;注册“棕榈+图形”22类、“万年塘”第5类、40类商标3个;指导企业注册商标4个,授权棕榈实用新型专利1件,目前,正在申请发明专利2个;推进棕榈科技园(阿扎河乡)建设。

  多年来,红河县在棕榈集约化种植、龙头企业培育、产品多样化开发、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据统计,到2017年,全县棕榈种植面积达到了2.6万公顷,推广集约化栽培2万公顷,其中,推广棕树纯林9333公顷,棕茶套种4000公顷,棕粮间种6666公顷,受益13个乡镇16万余名农民。全县70余户棕丝企业棕片(棕板)加工能力达5万吨,棕丝床垫产品生产能力达1.3万吨,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实现年销售收入2.2亿元,带动城乡就业1.2万人。“棕榈之乡”商标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产品荣获中国山棕床垫十大品牌和中国绿色环保产品。

        记者 常玉选 (红河日报)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