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栈道
3月20日,记者驱车来到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委会阿邦村,走进一道别致的傣族风情寨门,眼前一棵棵千年古树直上苍天,左手边小溪潺潺,右手边果实累累,左脚踏入绿树成荫的林间栈道,右脚踩上铺满石子的古树幽径,拨开前方的藤蔓,便能在古渡口寻到昔日马帮的痕迹,在青石板上探到真武观遗址的神秘。三面临河,一面靠山,一幢幢尽显傣家风情的别墅,在碧树中、红河旁,显得尤为美丽。闭眼倾听,远处传来村民捕鱼撒网入水的嚓嚓声,近处传来田间地头的阵阵欢声笑语,这个拥有村民90余户400余人的纯傣族村寨正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生态美 乡风好
“随着2010年马堵山水电站的建成并投入使用,阿邦村部分土地被水库淹没,农田面积缩减,习惯农耕生活的我们,失去土地后,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发展上顿时手足无措。”阿邦村党支部书记陶光明指着宣传牌上的老照片向记者介绍,以前这里全是破落的土掌房,村内道路一遇下雨就泥泞不堪,村里遍地垃圾,排水沟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村民收入持续下滑,村干部在群众中威望渐失。
“作为村干部,我们有责任打破阿邦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义务带领村民们一同致富。”陶光明和其他村干部面对阿邦村的窘境,并没有轻言放弃,他们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尽可能多地邀请上级领导来阿邦村检查、指导工作,加强与各方的联系,增进感情,捕捉信息,靠诚心、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对阿邦村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政府搭台,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红河谷经济开发带’建设,因地制宜,找准定位,长远规划,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为契机,合理整合各类帮扶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并鼓励村民转变生产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旅游产业,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陶光明说,如今的阿邦村,改厕、改圈、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民居改造提升、文化广场建设……环境变好了,村民们又重拾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这里就是一座热带雨林中的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和大自然相呼应,犹如一个天然的村寨式公园。”
产业兴 百姓富
古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话讲,吃山吃水,不能山穷水尽。这个季节的阿邦村,正是四季豆丰收的时候。“一天能采摘300公斤左右,我家的地能摘个20天,今天每公斤的收购价是6元。”在豆架下摘着四季豆的村民陶有才忙得满头大汗,嘴角却有浅浅的笑容。
“现在,冬早蔬菜已成为阿邦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陶光明说,阿邦村自然条件优越,又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成了贾沙乡实施冬农开发的主战场,现在阿邦村以四季豆、豇豆、冬黄瓜等作物为主的冬农开发面积已达30多公顷,种植香蕉、芒果、荔枝等热区水果六七公顷。
“在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地培植新兴产业。”陶光明向记者介绍,红河岸边的砂石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周边乡村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砂石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由村集体与群众共同入股出资组成“经济联合体”,在村子旁开办起益民采砂场,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目前,益民采砂场经营管理良好,采砂场产量由成立初期的日产砂石50立方米到现在的300立方米,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采砂场年销售收入达280万元,实现利润50余万元。
“阿邦村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风光,最大的优势是人文风情。”2017年“五一”节期间,阿邦村利用自身优势成功举办了“好的阿邦”生态蔬果美食季,热情的傣家姑娘跳起了竹竿舞,数不清的原生态美食齐聚阿邦广场,为期3天的活动,为村民创收高达150万元,在打响阿邦村旅游品牌作出良好示范的同时,助推着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着力发展人文旅游产业,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风光和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突出贾沙乡绿色、环保、原生态的整体旅游形象,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因地制宜建设亲水旅游项目,开拓旅游市场,把游客吸引来,更要留下来,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双赢局面。”陶光明说。
记者 黄璐 文/图 (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