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早晨,阳光透过层层薄雾洒向大地,唤醒了沉睡的屏边大围山。满山苍翠中,白墙青瓦的几排房屋,清晰可见。
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直抵尽头便到了这个坐落在大围山腹地的小山村——屏边县玉屏镇姑租碑村委会剌竹林村。格外宁静的村庄里,早已看不出曾经残垣断壁的破貌,一派和谐静谧中,除了百鸟齐鸣,林声涛涛,便只剩苗族群众幸福的笑声、歌声。
走进村中,几名妇女正在精心地忙着手里的绣活,52岁的苗族大姐熊维芬笑着向记者展示她们的作品,还不住地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变化:“现在很多人慕名而来,很喜欢我们绣的东西,喜欢听我们的山歌,喜欢吃我们的农家菜。”
令人喜上眉梢的变化中透着苗族群众的热情与自信,也诉说着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里民族团结发展的故事——
以山为媒,茶马古道迎来新时代
刺竹林村位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边缘,风景秀丽,是一个纯苗族村,距县城所在地玉屏镇20公里,曾是古驿道“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全村的苗族群众个个能歌善舞,还建起了自己的业余文艺队,民族风情浓郁独特。
“翻过村后的大围山就是屏边县城,伸进大围山的登山通道有好几条。”村民小组长杨永明告诉记者,登山人历来喜欢把刺竹林村作为歇脚地,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屏边市民和登山爱好者喜欢沿茶马古道直线穿越大围山,从县城翻山至此,再入村体验一番纯正的苗族风土民俗。
这样的场景历来有之,且越来越显规模。“不时还有100人、300人不等的团队入村扎营,近年来更为突出。”杨永明介绍,仅去年,全村就接待了10多批次的游客。“全体村民都很高兴登山者们的到访,听他们讲山外的故事。”杨永明说,村里文艺队常常主动请缨,组织开展苗族patty,村民们发展农家乐和村庄旅游的积极性也变得空前高涨。“当然,这是希望远方的‘客人’能留下、能常来。”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村民更加懂得要注重民族文化、民俗风土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就是要让外来的各族兄弟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不能让外来的‘客人’失望。”近年来,在屏边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刺竹林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建成了全县惟一的通村硬化路,幢幢农房也焕然一新,更成功创建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如今,以民族文化旅游为抓手,刺竹林村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帮扶,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一度打破了剌竹林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山吃山的宁静。
“以前村民在山里种的杉树、草果树现在统统不准砍、不准采摘。”杨永明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全村194名苗族同胞自觉遵守,并一致同意将此写入村规民约,但与此同时,也因耕种面积的收缩直接致使村民的生活变得日益窘迫。2017年前,全村共有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接近全村半数。
“绝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2014年,全县推广实施十百千工程后,一名来自开远的出资人看中了剌竹林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带着资金和前景看好的猕猴桃项目走进剌竹林村。“刚来时,纯属为了实现我的个人抱负。但3年过去后,我和这里纯朴的老百姓成了共同体、一家人。”屏边县剌竹林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尹伟直言,老百姓曾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他,不相信,更不看好猕猴桃项目。“我不是苗族,尽管民族习性不同,但我坚信‘过好日子’的愿望一定是相通的。”看着一贫如洗的老百姓,尹伟意识到,除了个人梦想,也应义不容辞地担起社会责任,与村民共富更应该成为努力奋斗的目标。
3年间,通过土地流转,尹伟发展了30余公顷猕猴桃,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民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发展格局,并主动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对子,每年仅临时务工一项,就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累计6000余人次。如今,村民不仅有租地收入,还实现了就近务工,学到了技术。去年,剌竹林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成为全县唯一消除贫困的村。明年,整片猕猴桃基地将陆续进入盛果期,尹伟还计划着让村民参股种植,决心要和大家一起迈向小康。
被聘为基地生产经理的杨永明坦言,蒸蒸日上的生活证明了一个道理——各民族一家亲。
政府的投入、企业的帮助,牢牢拉住了苗族群众的手,为剌竹林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民族团结、共赢共进的美好画卷在大围山脚下进一步延伸、再延伸……
记者 王陶(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