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河频道/ 要闻
红河蒙自市永宁村的“幸福赞歌”
2018-03-08 14:08:4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2月27日早晨,开年后的第一场春雨如期而至,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一片润湿,空气中依稀透着几许寒意,但花灯传习馆里却热闹腾腾,不时传来轻快的花灯小调:

“新时代,万家乐,干群携手勤致富,美好生活乐开花……”

闻声而入,传习馆一角,馆长李梅正带着李莲仙、李行夫等几位花灯传承人在专心致志地练习新创作的曲调。“党的十九大有许多和百姓相关的信息,我们就利用空闲时间编上几首,用花灯老调新唱的方式让大家知晓和理解!”李梅向记者介绍道。

不一会儿,大家熟悉了歌词,便合着鱼鳞片吹奏出的旋律,从容大方地跳起花灯小调。清甜的嗓音和质朴的歌词极具感染力,让记者感受到花灯小调的欢快明朗和地道淳朴,也从一张一张笑脸上看到了永宁人的“幸福范儿”。

永宁村委会是蒙自长桥海边一个彝族尼苏人聚集的村落,同时也是彝族传统花灯的发祥地,该村684户3140人中,90%以上都是彝族。近年来,州、市、镇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不遗余力加强村庄道路、广场、花灯传习馆、文化活动室、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你看,我们村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宽阔的水泥道路通往各家各户,还有崭新的校园和广场……”几位花灯传承人滔滔不绝向记者谈起村子的变化,而让他们最感动的,是彝族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挖掘整理和传承。

李梅向记者介绍,永宁彝族花灯已有上百年历史,以前是村民间靠口传心授进行传承。近年来,在省、州、市的帮助指导下,永宁村被命名为州级“彝族花灯歌舞之乡”,完成了民间老艺人“彝族花灯”歌舞曲谱整理工作,还于2011年建成了彝族花灯传习馆,使永宁彝族花灯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有了支持,有了平台,我们弘扬花灯民族传统文化更有动力了。”

歌以言志,曲由心生。彝族花灯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永宁人便通过彝族花灯来传唱幸福生活和对党的恩情。村庄环境提升变美、土地流转带富乡亲、道路通畅出行便捷等等这些变化,都被李梅等几位花灯传承人改编进花灯小调里:

“家园美、世界新,泛亚铁路村边过,高速公路通国门……”

“彝家人,最勤奋,地流转,强经济;树村风,扬正气,抓发展,同受益……”

这些小调,是永宁人生活的现实反映,引起强烈共鸣,在村里四处传唱,村民们变得更有精气神和团结向上——

每当傍晚,花灯传习馆前的龙树林和广场上便人声鼎沸、歌舞阵阵,村民们以前打牌、喝酒的陋习不见了;哪家有嫁娶、庆寿、乔迁,花灯传习馆的成员便拿起老三弦、京胡等乐器到家里,和村民们一起根据不同仪式奏上几曲小调,邻里变得更加和睦;每逢祭龙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村民们穿起节日的盛装自发参加活动,聚在一起跳花灯,许多周边县市、乡镇的文艺队也都被吸引到村里,共同用歌舞绽放喜悦,传递幸福……

这些变化,永宁村党总支书记林锦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团结是基础,和谐是根本,幸福是目标!” 林锦东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州、市党委、政府也对乡村振兴作出部署,这让我们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将扎实做好工作,不仅发展好各项富民产业,还要在传承保护彝族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使全村上下团结一心,和谐共建幸福新生活!”

记者离去时,雨已停,天空湛蓝、村庄洁美,热情的彝家人在广场上舞着扇子,唱着幸福小调:“永宁村,是宝地,发展快,有名气,跟党走,志不移,爱国家,爱集体……”

记者 倪琴(红河日报)

责任编辑: 乐诚弘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