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河频道/ 要闻
绿春:“四位一体”破解传统产业“低产效微”困局
2018-02-28 14:56:12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针对传统产业“低产效微”这一困局,绿春县结合南部山区、产业扶贫、生产脱贫等脱贫攻坚政策实际,以“长短结合”为主线,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采取“抓园区+引龙头+提质量+延链条”的“四位一体”举措,着力破解低产能、低产量、低效益“三低问题”困境,确保农民增收脱贫有稳定产业支撑。

  园区拉动“强支柱”

  产业园区,是龙头企业的家园,是拉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火车头”。绿春县在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以产业园区经济建设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积极推进晋思路一号桥、规洞河坝、牛孔河坝等为主的生物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规划面积为803公顷,目前完成投资1.6亿元,已有石斛加工、茶叶加工、农产品销售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等6家企业入驻园区,订单生产、产销直挂的经营模式和“企业+基地+协会+农户”“企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等多种产业模式在园区确立,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竞争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雏形,成为拉动绿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龙头带动“缔农户”

  绿春县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惠政策引进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和壮大本地新型经营主体,紧密缔结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增收利益。以平河镇为例,2017年实施了橡胶、茶叶、八角等产业提质增效项目28公顷,年产值突破7340万元,为1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1299万元,达到人均增收1741元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6个,发展产业协会22个,组建胡椒、橡胶、茶叶等产业专业合作社15个,带动了全县7540户贫困户依靠龙头企业增收致富。

  提质增效“吐新绿”

  所谓提质增效,就是强产值、提产能,变优势产业“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2016年以来,绿春县实施了以茶叶、橡胶、香料为主的“三补一培”提质增效增收工程,为群众脱贫增收筑牢了绿色产业支撑。通过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每亩橡胶的产量由200公斤提升到240公斤,每亩产值由2600元提升到3120元,增产增效率均达20%,橡胶产业正成为该县广大群众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

  产业催生“新链条”

  随着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项目的纵深推进,催生出新的劳动服务产业。在文旅融合发展服务业方面,绿春县探索和发展“绿色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新型旅游业态”的生态文旅融合模式,着力打造绿春县名由来、哈尼语标准音所在地、哈尼神山·阿倮欧滨、中国·绿春哈尼长街古宴、哈尼民俗博物馆、黄连山森林公园“6张名片”,引领贫困群众在发展新兴服务业上实现增收脱贫。目前,规划打造了黄连山丫口宣教中心、“哈尼神山·阿倮欧滨”公园、骑马坝大平掌村等一批生态民俗旅游景点,接待旅游服务23685人次,服务增收786万元,实现1245人就业增收。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业方面,县委、县政府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劳务市场,探索和实践“基层组织+劳务公司+基地培训+企业用工+制度管理”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模式,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2017年引进尼农门、顺泰2家劳务输出中介公司,有序输出贫困劳动力1180人,累计劳动力转移就业约14000人,年内劳务收入3.36亿元。

        记者 黄传龙 (红河日报)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