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捋米线的动作时快时慢,米线时长时短,伴随着蒸汽和机器轻微的响声,就像是在交响乐的伴奏中舞蹈。当记者把拍下的照片拿给李焕看的时候,她不由自主地笑着说:“原来,我们劳动的动作这样美丽。”
1月24日晚上9点的蒙自桥源米线厂,当生产线上的水被蒸汽煮沸,玉带般的米线顺着履带源源不断地送下去,在履带末端的水池旁,10多名捋米线的女工把倒入池子的米线简单理顺后,双手将其放入周转箱,再标上一张有米线重量和本人工号的单子,交到配送环节。
在蒙自,大大小小的米线厂有10余家,从业人员数百名,每天仅鲜米线就要生产近100吨。米线生产有近20道工序,捋米线是劳动强度较大的一道,几乎没有文化要求,只要有一双健全的双手就可以干。这家米线厂共有20多名工人,仅捋米线的女工就有12名,每天晚上9点左右开始工作,最早也要到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才能下班。该米线厂每天的鲜米线产量是25吨左右,平均每人就要捋2吨多。
李焕今年36岁,来自蒙自市芷村镇的农村,已在这里工作了4年。“我的月收入在2800元左右,这在蒙自的同行业中算是很高的了,翻过年又可以加点工资了。”李焕说,可惜要熬夜,白天干不了。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在工作停顿的瞬间,她边说边用手捶了捶后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她去吃米线的时候,也能吃到这家厂生产的米线,而且单子上有一个“6”字。这是她的工号。
随着一箱一箱的成品米线从履带上出来,配送工作也按照先外地后本地、先远后近的方式开始了,每天凌晨五六点是配送最繁忙的时候,到上午7点左右趋于平静。
记者 万盛 文/图(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