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河频道/ 要闻
当代“愚公”王有亮:
30年情系桑梓谱“路”歌
2018-02-08 10:08:37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修路时的王有亮格外认真

“叮——叮——叮——”铁器撞击石头的声音从村外一条山间小路传来,夕阳的余晖中,一位身板硬朗的老人抡起铁锤砸向拦路的石头,溅起的碎石从鼻翼划过,留下一道微小的伤口,他却浑然不觉,放下铁锤又拿起铁锹,就这样轮换着,工具在空中划过一道道苍劲的弧线。很快,石头被削平了,脚下的路又平坦了许多。眼前这位老人,就是蒙自市芷村镇石马脚村委会它期村村民王有亮。那套行云流水般的修路动作,王有亮一做就是30多年!

有句老话,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句话常用在古代战争时期的“先锋官”身上。而如今,却在王有亮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刚干完农活的村民付自昌扛着锄头从王有亮正在修的这条路经过。“我从小就见他为村里修路,我们都叫他‘老好人’,确实是个好人呐。”付自昌说。

在王有亮修路之前,它期村村民每天往来于田间与家中,走的是一条仅有一双脚宽的羊肠小道。春耕秋收的时候,一袋袋种子、化肥,一筐筐蔬果都是靠肩挑、靠背扛。在王有亮一次次抡锤、挥撬的动作中,这条被拓宽至两米的畜力车道渐渐成形,从田地蜿蜒至村里,牛车“哐当哐当”拉满枇杷、三七从这里运出去,村民们肩挑背扛的时代从此结束了,王有亮的一张脸也从青涩变得饱经风霜。

那是一张被云贵高原的太阳染过的脸,黑红透亮布满皱纹,他的手指骨节粗大而弯曲。正是这双有着劳动人民典型象征的手,每天熟练地抄起修路工具,往肩上一扛,王有亮就去地里干活了。路上看到路窄了、不平了,就停下来敲敲打打,一忙活就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王有亮出生于1949年,属牛。“他的性格也像牛一样,温和但倔强。”王有亮的妹妹告诉记者,王有亮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为村里修了3条畜力车道,解决了村里约66公顷土地的生产运输难题。

这些路加起来有多长呢,谁也算不清楚。“现在村民们来来回回走的路,都是王有亮修的。”它期村村民小组长蔡自德说,村里被王有亮拓宽的道路约有3公里,再加上他愚公移山般走到哪儿修到哪儿的零散山路,根本没法计算。“有好几次,他忙着修路,还把牛给放丢了。”因为修路太投入,王有亮家的牛已经走丢多次,每次都是在村民的帮助下,从邻村找回。

今年1月中旬,在芷村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的主干道浇灌成了水泥硬化路,它期村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不久前,一座网络信号塔也在村里搭建起来,村民们和外界的信息沟通也愈加通畅。

好政策带来新生活。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现在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有亮家,也建起了新房。指着快完工的新房子,王有亮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争取在年前搬进新家,在新房子里过大年。”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王有亮充满信心。“路越来越好走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希望,我心里高兴!”但也有他始终放不下的一件事,大山里还有很多山路,大型机械进不去,只能靠人力一锤一锹地开凿,“对这些路有感情,我还是要修一修的,修好了大家才方便。”在王有亮的影响下,村民也接过了他善行义举的接力棒。现在,村里每年都会组织村民进行两次修路的义务劳动,村民们都积极参与。

王有亮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也是个执着坚韧的“开拓者”。他拓宽的那一条条道路,不仅仅通往村里、通往田里,更通往人的心里……

记者 车安达 胡彦辉 文/图

责任编辑: 赵黎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