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优越的绿春县,盛产茶叶、草果、八角等农林业作物,因品质高、产量大,市场前景广阔。而这些产品却因没有统一的收购、加工、销售管理体系,时常被外商压价,阻碍了众多农户创收致富的步伐。为此,在去年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州人大代表朱伟才等人提出了《关于绿春县特色产业园区一号桥建设项目给予扶持的建议》。希望针对绿春县生物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建设一座综合性特色产业园并给予立项扶持。
去年4月,州人民政府将此重点建议转交州工信委承办。工信委按照办理建议“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的要求,立即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职能科室具体承办、办公室具体督办的责任机制。通过调研,得知该特色产业园于2016年已经立项,并编制了《绿春县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州级评审及省级备案,于去年2月开工建设。省、州工信部门在项目开工前,给予了50万元的项目帮扶资金。而迫在眉睫的是特色园区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为此,州工信委报请省工信委、财政厅后获得了项目帮扶资金。
“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已经入驻的6家企业均实现了产销效益。”5日上午,记者问起建设情况,特色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春明充满信心。他介绍,园区建设项目总规划30多公顷,计划项目总投资1.6亿元。自去年2月开工后,在省、州、县党委、政府及各级工信部门的帮扶下,一年来,投资达1亿元,实施土地平整面积8公顷,园区道路、河堤改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通过招商引资,有1座加油站、1家香料加工、2家茶叶加工以及1家石斛和1家“紫胶”加工企业入园完成厂房建设并实现产品销售,吸纳当地450多名工人就地就业。“目前,还有几家企业正与政府面商,达成协议后都将入驻园区”。绿春优质农特产品将迎来规模化发展的春天。
记者 罗宏伟(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