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时期,在传统动能逐步减弱的关键时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动能转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就如何做好培育新动能,如何改革创新?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州人大代表李勇成说,“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思路,做好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为红河州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政协委员陈德富建议,“加快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牌化、标准化提质增效;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州人大代表王丽芬表示,“要把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回顾过去的5年,我州始终坚持以协调理念谋划发展,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全州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呈现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效明显、工业经济发展形成新动能、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的良好局面。
全州建成千亩以上规模产业带104个,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1户、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58户,省级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99个;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非烟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园区聚集发展成效明显;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业态加速成长,红河旅游向着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目标迈进,旅游增加值由2012年的41.6亿元增加到119.4亿元,第三产业占比由29.3%提高到38.3%。
傲人的成果,镌刻了全州创新驱动砥砺奋进的足印。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应该如何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州将坚定不移抓产业培育和转型、抓改革开放。围绕推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坚持把产业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保存量与扩增量两手齐抓、稳增长与促转型协同推进,加快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着力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将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持续激发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推动“三区”联动发展,打造沿边开放竞争新优势,不断强化招商引资。
如何让“改革创新”更快更好地转化为行动,代表和委员们纷纷出主意、提建议。
州政协委员白庆云表示,“要关注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州人大代表毕贵宏说,“建议州、县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理念切实调整到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上来;要切实转变思维,把发展的步子踩在中央宏观政策的节点上来。”
州政协委员曹中和建议,“关注科技对‘三农’的贡献,切实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今后5年,是我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州将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赶超的勇气谋发展,以务实的精神补短板,以创新的思维促改革,全面落实州委“13611”工作思路和推动跨越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三大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发展条件,深化改革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
代表、委员们还分别就如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开拓开放发展;如何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品;如何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质量;如何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新起点,朝着新坐标,红河正以更宽广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迈向新征程,书写新答卷,创新发展之潮正席卷红河大地,向着新高地奔腾而去……
记者 黄传龙(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