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河/ 要闻
红河屏边生态作引擎 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
2018-01-24 16:06:28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去往屏边县的路,一年四季总是绿意葱茏。

有人认为,这是屏边自然生态优势固有的模样。

其实不然。屏边四季之美,是全县秉承“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5年奋力助推特色农林产业发展,才写就的屏边“山字经”。

1月的屏边,气候立体之势更为突出。当高海拔山区还在深冬中未苏醒,低海拔河谷的湾塘乡早已一派忙碌,南溪河百里荔枝大峡谷及荔枝庄园经济带环线以内,已隐约可见密密的荔枝花骨朵,茂密的果林中弯腰忙着新一轮追肥、锄草的百余号工人近乎没于其中。沿昆河公路下行,白河镇的繁忙之景也日渐浓烈。

站在一片低矮的坡地上,白河镇腊哈村党总支书记周少翔的脸上更添了一份自信:“看样子,今年又能有个好收成。”全村规模化栽下的香蕉、芒果、荔枝、菠萝蜜、甜柿、蜜柚,给每个海拔高度描绘了层次鲜明却又不尽相同的绿色。“这片山是全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周少翔的语气笃信且坚定。

从认识大山、开发大山到利用大山,果敢奋勇的屏边人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着眼点,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红河州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为契机,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成功跑出了贫困县产业发展“加速度”。

确立目标

打一场漂亮的发展硬仗

对一个资源优势不足、多山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县而言,屏边的发展历来被视为一场硬仗。

“等不起又拖不起。”屏边县委书记苏畅曾坦言,“越想加速发展,就越要讲究科学发展。”在没有规模成型的工业支柱产业及一系列现实困扰中抽丝剥茧,屏边县审时度势,清晰地认识到,产业发展应采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兼顾的发展模式。5年前,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新理念,立足资源优势,明确了发展以荔枝、猕猴桃、枇杷为主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十百千”工程,并以每年新增4000公顷的战略定力推进产业规模化扩展,着力夯实全县发展之基。抓住屏边特色孕育而生的“十百千”工程,即发展10万亩“妃子笑”荔枝、10万亩枇杷、10万亩猕猴桃,重点打造100个优质高产特色产业示范园和重点发展1000户特色产业种植大户。

几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大户引种,“十百千”工程以每年不低于1333公顷的速度推进,全县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使每个产业至少达到3333公顷以上的规模。5年培植终见效,截至2017年,全县累计发展荔枝3733公顷、猕猴桃3653公顷、枇杷4373公顷,建成百亩以上连片的3大产业示范园81个。

林农产业的推进实施,打造起了屏边百姓的“绿色银行”。

敢闯敢干的屏边县玉屏镇平田村委会平田村民小组贫困户张树云在村里第一个带头种下0.49公顷枇杷树,几年的精心管护,终在去年结出硕果——张树云家盖起了占地80多平方米的3层砖混小洋楼,日子蒸蒸日上,成了乡里的致富带头人。

兼顾发展

绿色银行支撑屏边崛起

屏边县玉屏镇新荣村委会整整14公顷坡地上都栽满了红心猕猴桃,一改过去大面积种植玉米,产值低下的局面。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又就近务工的方式,实现了月入2000元的梦想。而从这里开始,玉屏—新华—和平—白云百里猕猴桃产业及庄园经济带连点成线,连线成环,成功打造了屏边县林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作为土地流转经营者,红河州益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颉高兴地告诉记者:“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猕猴桃,不仅绿了坡,还富了民,一举两得。”指着地里刚发芽的猕猴桃树,刘勇颉说,待到花开果熟,田园旅游经济还将成为吸引群众的一大亮点。

如今,以林农产业为引领,屏边县努力推进了新现河百里枇杷大峡谷及枇杷庄园经济带、玉屏—新华—和平—白云百里猕猴桃产业及庄园经济带等建设。而其中,记者发现,绿色发展始终是永恒的理念。

“困难在山、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屏边县决策者认为,屏边的发展既要向山要产出,又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既要寻求适合的产业发展道路,更要牢牢守住生态文明建设底线。“兼顾发展,要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多年来,一届接一届的屏边县领导层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融合为主线,不断夯实生态基础,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了以“绿色发展”的根本。在屏边,记者了解到,根植于山的经济作物,多选用以杉木为主的传统速生丰产林、以桤木为主的新型速生丰产林,林下经济作物以林下草果和林下药材为主,但绝不在高山地区栽种易导致水土流失的作物。

如今,冠首“绿”字的林业产业在屏边多点开花,仅2017年,全县累计巩固发展桤木20000公顷、杉木33333公顷、林下草果16666公顷、林下药材3333公顷,新增造林面积208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林木绿化率达63.29%,实现林业总产值4.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5%。同时,全县还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电商、物流作用,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市场潜力,全年引进企业2户。启动10万头肉驴养殖基地建设,以林下山地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壮大。持续推进家庭农场培育,取得家庭农场认定6户。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申请注册品牌商标11个,完成农产品质量认证5个。

成效渐显,腰包渐鼓。2017年,该县预计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7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2.2%。(红河日报记者 王陶)

责任编辑: 高雪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